2025:观势谋局“谱新篇”|突出一个“进”字 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08 09:54: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5:观势谋局“谱新篇”|突出一个“进”字 塑造发展新优势

字体:

  面对外部冲击和经济转型,中国经济如何稳中求进,让“进”的步伐踏出更强音?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

  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走深向实、竞速产业新赛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今年以来,央地协同主动作为,力促新动能积厚成势,助推传统动能焕新升级,以新质生产力这一“最大增量”,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

海报制作:潘悦

  增定力:科技自立“硬核突围”

  “超大X光机”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带光联调、“生命观象台”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为我国物质科学研究再添“利器”……近期,我国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标志着从仰望星空到聚焦微观,我国科技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正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国之重器”,突破核心技术壁垒,探索从“跟跑”到“领跑”之路,一个个静水深流的“硬核突围”正在绘就中国创新发展的底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启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一系列部署为我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本固枝荣,根深叶茂。不久前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显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

  ——人工智能加速规模化应用。人形机器人、AI同声传译、AIGC互动体验等大模型新品及创新合作密集亮相。“AI技术井喷的浪潮下,2025年是AI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元年。”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说。

  ——量子计算取得重大突破。从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到第二代离子阱量子计算商业化原型机,近年来中关村论坛见证了中国量子科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量子科技计划和项目,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的代表性成果。”科技部五司司长郑健表示。

  ——生物科技迈向产业前沿。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首款脑胶质瘤原研靶向药物等多项重大成果,既体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又生动诠释了“科技惠民”的创新理念。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10位,接近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自然》增刊“2025自然指数-能源”指出,中国在自然指数中的相关产出高于其他领先国家;百强机构排名中,中国有63家机构上榜,且排名前20的机构全部来自中国。我国进一步巩固了在清洁能源研究上的领先地位。

  这些都是中国创新定力的生动注脚——在百年变局中,唯有以硬核科技突破为锚,方能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强动力:传统产业“向新跃迁”

  春耕时节,广袤田野生机勃勃,“数”“智”技术应用持续上新,助力多地农业生产“升级”:江苏共建设各类“无人化”农场283个,项目总投入8.72亿元;北大荒实现了水旱田各环节的大面积无人化作业。

  除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慧场景也在不断延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围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等展开部署,一场波澜壮阔的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大潮正洪波涌起。

  在山东港,智慧绿色港建设集成创新成果“天和”日前正式对外发布,以云原生、数字孪生、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编织成智慧港口的底层逻辑;在钢铁行业,湘钢集团与华为、湖南移动联合打造钢铁行业盘古大模型应用,正在引领冶炼企业AI开发模式从作坊式转向工厂式。

  “随着数字技术创新持续涌现,当前数字技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达到22.5%,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中占比超过五成,成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说。

  从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到构建绿色供应链,从推广绿色工艺到打造绿色工厂,一些企业踊跃开展绿色改造升级。

  从天空俯瞰位于南京浦口经济开发区的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屋顶上发电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格外显眼,它们如同超大容量的“充电宝”,源源不断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整个厂区全部采用绿色化生产方式,光伏发电量占工厂建筑总能耗的53.33%,综合能耗下降了17.9%。”久吾高科董事长党建兵说,企业将持续加大在绿色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入,把绿色生产工艺应用到产品创新上。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目前,我国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绿色家电、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经济蔚然成风,展现了转型发展的巨大空间。

  面向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与举措,彰显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也蕴藏着“点绿成金”的新机遇。

  “我们将一手抓‘存量改造’,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和零碳工业园区,再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标杆。一手抓‘增量做强’,聚焦冶金、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积极拓展清洁低碳氢应用场景。做优做强绿色智算产业链,打造一批绿色智算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说。

  聚活力:未来产业“蓝海竞速”

  倒饮料、叠衣服、分拣药品……在位于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国地中心”),百余台异构人形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在此训练。

  日前,国地中心联合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新机器人导入即训练,无需重新编程,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加快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国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说。

  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产业发展勾勒重点——“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瞄准“新”,大江南北,前沿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发射,商业航天产业链开启新的应用实践;自研脑机接口植入人脑获得新突破,半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成功帮助因渐冻症导致失语的患者重建交流能力;全国首条5G-A高铁示范网络在京哈高铁锦州段投入使用。

  谋求“进”,多地因地制宜,落子布局——

  浙江将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赛道,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聚焦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赛道,加快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上海将继续强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重点布局未来智能、未来制造、未来空间等六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

  突出“实”,多部门协同,系列部署掷地有声——

  财政部将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布局建设,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做优做强做大创新型企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型升级,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余晓晖说。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持续向好的积极因素正不断累积: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7.1%;“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和应用跑出了加速度,带动相关产品需求激增。目前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

  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应用场景、超大规模的市场、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瞄准方向稳扎稳打,“进”的动能将不断增强,“新”的活力将不断激发。(记者 宋振远 郭倩 吴蔚)

【纠错】 【责任编辑:陈延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