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魔法”将知识“玩”进孩子们心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25 14:33: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科技魔法”将知识“玩”进孩子们心里

字体:

  当垃圾处理厂化身光影交错的童话森林,当千年蜀道在16K球幕上呼啸而过,当三国英雄透过AR(增强现实)眼镜与你隔空对话——四川的研学旅游,正被一股强大的“科技魔法”重塑。告别枯燥的展板与说教,当地正以沉浸式、互动化体验,将知识“玩”进孩子们的心里,开启一场场科技含量满满的研学探索。

  近日举办的2025四川省研学旅游推进大会上,位于成都新津的海诺尔成都环保科普基地成功入选四川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单位。该基地依托环保发电厂,巧妙利用原有设施,通过科技应用和3D动画《垃圾怪》,生动呈现“变废为宝”的神奇历程,打破公众对垃圾处理的刻板印象。

  “走进大厅,高科技光影互动即刻开启,如梦似幻的迷雾森林幻境与森林墙绘,让人仿佛置身童话世界。”陪孩子到基地参加暑期研学的家长张蓉表示,孩子在基地影院观看裸眼3D动画《垃圾怪》,了解到平时看似无用的生活垃圾也能变为绿色电能,为城市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电力;还可以亲手触发裸眼3D光雕工艺流程墙,看垃圾如何经历水、气、声、渣、灰、电这6段神奇之旅,在研学中了解垃圾处理工艺的发展历程、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发电的优势等丰富信息,环保知识在趣味互动中深入人心。

  科技力量也为四川各市州文旅研学打开了新视野。2月15日,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在四川巴中举行。活动当天,国家级科普视听创新应用产业基地——恩阳科普大视界研学基地正式启用。该园区拥有16K沉浸式、超高清LED球幕飞翔影院,以及元宇宙光影聚落等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其精心打造的大巴山影像记忆馆通过多媒体互动科技以及经典传媒展品等技术手段,重现巴山傩戏、巴山皮影、巴山剪纸等技艺,生动展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学生可坐上动感座椅,在16K超高清7D球幕飞翔影院里‘飞越蜀道’,见证米仓古道从秦汉驿道到现代交通的千年蝶变,从长征火箭发射到‘蛟龙’深潜,全景体验我国航天、航海的里程碑式成就。”据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研学结合网络视听科技、文化博览、动漫科幻与影视科普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亲自操作人工智能设备,体验“嫦娥奔月”“蛟龙下海”“天宫一号”等数十个大国重器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自首届青少年科普视听大会举办以来,该基地人气持续攀升,单日最高游客接待量已突破万余人次。

  在四川,历史与文化类的研学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示方式,众多文博场馆通过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创造出全新的观展体验。

  “‘诸葛连弩’的机械原理是什么?”今年暑假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学,解答你诸多疑惑的可能是AI数智人“小诸葛”。该产品自“5·18国际博物馆日”登场以来,凭借智能讲解、语音对话、文字输入等多模态交互能力受到研学群体的欢迎。

  不仅如此,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还于6月14日发布“三国智旅”研学项目。该项目将声光电沉浸式效果、智能眼镜、AI机器人等科技元素运用于非遗体验、剧本探游、手工制作、角色扮演、亲子互动等形式。其中,以沉浸式体验为载体的AR(增强现实)眼镜导览正在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实现跨时空交互。

  “孩子们佩戴好AR(增强现实)眼镜,跟随导览手册指引,来到对应点位及英雄塑像前,AR(增强现实)眼镜便会自动识别,进行内容呈现,孩子们可在眼镜中与蜀汉英雄面对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精准呈现点位及人物原貌,博物馆运用了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深入细致地还原了每一处细节,让科普内容以直观可视的方式呈现。“比如,在三义庙两廊分布着8个刻有三国经典故事的画像碑,学生通过AR眼镜看去,石碑中的人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将《三国演义》中对应的情节在眼镜中重现。”该负责人说。

  7月15日,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启幕的“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更是融合了光影感应、动态动画等现代技术,打造传统民俗与数字艺术共生的沉浸式文旅研学新场景。展览将民俗中的祈福传统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交互语言,学生只需让身影自然投射至感应区域,动画中文昌帝君便会提笔蘸墨,以古朴的笔触即时写下专属祈福语,让“笔落成文”的意象从古籍记载变为具象互动。

  此外,“金榜题名”互动展项以“科举取士”的传统仪轨为原型,融合触屏交互、即时评分等技术,学生通过触屏选择答案,答题结束后,系统会根据正确率即时评定“状元”“榜眼”“探花”的等级,实现从“机械答题”到“文化浸润”的升级。(付远书)

  “三元及第——家国之梦与华夏文明传承展”现场的“金榜题名”互动展项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